書名:十四堂人生創意課
作者:李欣頻
出版者:東觀國際
出版日:2007年11月 二版23刷

第十四堂 相信自己能為這個世界,帶來獨特的生命驚喜

生命的可貴,在於我們與其他的生命息息相關,以一人的力量可以幫助很多人,分享自己的資源經驗,分享自己的生命力量,並從協助別人之中獲得最大的學習。

最近看過一個最令我動容的故事,是商周 No.1067的「百大名醫」專題報導中介紹一位耕莘醫院的林醫師,他是多位醫學院院長的老師,被尊稱「台灣糖尿病衛教始祖」,他認為對於病人不僅要醫病,更要醫心,因為病人的決心會左右著病情的治療成效。

因此,林醫師在問診時,總是不斷抓著病人問一成串問題,試圖從每位病人的飲食習慣中找出最適合該位病患的治療方式,所以,為了給病人足夠的問診及衛教時間,他規定自己一天只能看二十個掛號病人。

不僅如此,為了減輕長期施打胰島素病患的疼痛,他做了無數實驗,只為了測出哪個廠牌的針頭施打於病人身上的壓力最小,而這一切只是單純一個理由「我還可以做點事情,那就做吧!」

林醫師於十九年前便與基金會配合為病友舉辦各式營隊,與孩子在一起時,總是拿最破、最小的椅子坐在角落。營隊結束後,還會將數百張的照片逐一挑選分類,哪張照片誰拍的好看就洗給誰,並且分別寄送給病友及工作人員。

七十六歲的林醫師,早已超過可以退休安養的年紀,但他卻告訴他的孩子:「這兒有人需要我,當我變成別人負擔,我再去美國給你照顧」

當我看到這篇報導時,我深深感覺到自己的渺小及微不足道,回想起過去幾年,自己的許多自私行為及想法,覺得自己好幼稚,有什麼好氣的,又有什麼好爭的,爭贏了難道自己就快樂嗎?

記得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:一次大地震中死傷了許多人,大家紛紛響應起樂捐活動,而有一個看起來5~6歲的小孩,走到捐款箱前面,從口袋中拿出20元投進捐款箱,別人問這個小孩:「是你爸爸媽媽叫你來捐的嗎?」小孩回答:「不是,是我自己要捐的,這是爸爸媽媽給我買糖果的錢,可是我看到電視上有好多小朋友好可憐,他們比我更需要這20元,所以我要把我的20元捐給他們。」

這個小孩雖然拿出來的20元看起來很微不足道,但是他卻是付出他的所有來給其他人。付出,不一定要做出多偉大的行為,一個關心的問候,一篇分享的文章,也都是一種付出,但是卻能帶給別人滿足或力量。

快樂的驚喜,不就正來自於自己的一點點付出可以帶給別人的力量嗎?

今天,你付出了嗎?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hmyinapri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